(资料图)
乡村文化传承可以多认真?绮罗图书馆打了个样——据新华社报道,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腾越街道下绮罗社区的绮罗图书馆,由村民自发筹办、义务管理,自1919年建馆以来,村民借此启发民智、造福乡邦,更有近70名退休教师、基层干部和乡间老人先后在这里义务值守。
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,作为“人类心灵庇护所”的图书馆,无疑都是最闪亮的地标。由于文化资源的不均衡,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图书馆,在乡村还不是十分普遍。绮罗图书馆“躬耕于乡野”,接续守望一代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,弦歌不辍长达百年,更属难能可贵。
最是书香能致远。从“村BA”接连出圈,到“四季村晚”好戏连台,我们看到了乡村最美好的一面,也不难从中感知到村民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强烈需求。图书馆显然也是如此,越是文化贫乏的地方,就越需要“精神润富”、激发内生动力。其实,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,就蕴含着文化赋能的思想内核,在其代表人物之一卢作孚对未来乡村的构想中,图书馆更是一个不可缺席的存在。
令人遗憾的是,在不少乡村,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图书馆,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尴尬:有的建而不用、沦为摆设,有的管理混乱、“农味”寡淡,有的受众面窄,利用率低,即便村民们兴致勃勃,但因馆内图书长期不更新、不符合兴趣,最后也只能索然而归。更不必说,正处于知识塑造关键期的未成年人,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阅读供给。
绮罗图书馆成功的原因固然有很多,其启智重文的长远意识,恐怕最为关键:无分贫富,无分老幼,村民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不求回报,真正诠释了什么叫“自己人的图书馆”。以此来看,即使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和硬件设施,将“沉睡”的图书馆盘活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。
古人云,“藏诸名山,传之其人”。在这一点上,一座村级图书馆也不遑多让——馆内不仅收藏了700余本古籍善本、孤本,还有地方文史典籍、村里大姓宗谱等翔实资料。从这个角度说,绮罗图书馆赓续的不只是重文之风,也是对村史的文化自觉。由此,更深的乡土认同和文化自信更易被激发出来,这何尝不是一种日用而不觉的澎湃活力?
乡村图书馆不止是图书馆,还可以是乡村振兴的“充电站”。比如,在云南同为已逾百年的和顺图书馆,其最响亮的品牌是“和顺大讲堂”,讲座内容包括传统文化、非遗传承、家风家训等。服务农业生产、开展农民夜校、举办征文活动,乃至撬动基层治理的“大能量”……不被动地等人来敲门,而是自觉地走向群众,小小的公共空间,其实大有文章可做。
当前正值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之际,期待更多的“文化粮仓”让乡村丰盈起来,薪火“乡”传的故事不断上演。(钟颐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每日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5 联系邮箱:5 146 761 13 @qq.com